
【导语】
中苑学术论坛社“寻百草之根,探岐黄之道”采药认药活动紧扣中医药文化传承内核,通过师生共同参与采药、辨药、识药等实践环节,强化传统采药技法与现代药学知识的有机融合,助力学风建设与个人成长双轨并行。参与成员不仅在实践中巩固了《中药学》《方剂学》等课程知识,更通过《采药者说》系列短视频创作锤炼创新思维与主动研究能力,为培养兼具传统技艺与现代传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。
本期《采药者说》聚焦活血丹,由中苑学术论坛社学术部梁丞瑜带领成员走进山野,揭秘这味活血通络良药的药用传奇。

一、植物特性
1、概述
活血丹为唇形科植物活血丹的干燥全草(拉丁学名 “Glechoma longituba (Nakai) Kupr.”),又名“连钱草”“透骨消”。多年生草本,茎四棱形,匍匐生长,节上生不定根。叶片心形或肾形,边缘具圆齿,叶面被疏柔毛;轮伞花序腋生,花冠唇形,淡蓝至紫色,盛开时如串串铜钱缀于叶间,故民间俗称其“金钱草”(注:与报春花科‘金钱草’(过路黄)非同一物种,需注意鉴别)。全草揉搓后散发清香,因具有显著活血功效而得名“活血丹”。
2、分布
生于湿润草地、沟边、林下及路旁,广泛分布于华北、华东、华南、西南等地,如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江西、湖南、四川、贵州等省份。
3、性味归经
味辛、苦,性微寒。归肝、肾、膀胱经。

二、药用价值
1、功用
活血化瘀、利尿通淋、清热解毒、消肿止痛。
2、主治
瘀血诸证:适用于跌打损伤、瘀血肿痛、关节痹痛等,可内服煎汤或外用捣敷。
淋证癃闭:对湿热下注所致的尿路感染、尿石症(肾结石、膀胱结石)有通淋排石之效(现代临床常与鸡内金、石韦配伍增强排石效果)。
疮疡肿毒:外用可治痈肿疔疮、丹毒、湿疹瘙痒,内服兼能清热解毒。(外用需注意过敏反应,建议先做皮肤敏感测试)
3、注意事项
孕妇慎用;气血虚弱者及无瘀滞者不宜服用(过量易致耗气伤血);脾胃虚寒者需配伍温性药物使用。

【结束语】
百草藏妙术,山野蕴奇方。在采药识药的旅程中,每一味草药都是自然与智慧的馈赠。以赤诚之心探寻本草奥秘,以传承之志践行岐黄之道,让中医药文化在山野之间焕发新生,在世代相传中绵延不息。
参考文献:《本草纲目拾遗》《中国药典》《中药大辞典》